• <address id="3uz7j"></address>
      1. <small id="3uz7j"></small>

            <listing id="3uz7j"><div id="3uz7j"></div></listing><small id="3uz7j"></small>

               宜興書畫 > 書畫文苑

            【 2015年7月2日 】  關閉本窗口


            藝心 問道
            ——龐現軍書法藝術品讀

            吳彥頤

              最早結識龐現軍,大抵是八年前。時光荏苒,白駒過隙,在近幾年的求學生涯中,因考慮到其工書法、精繪畫、善陶刻,不得不又引起我品讀其人其藝的盎然興致。我與現軍接觸不多,卻因某種機緣巧合,使我常在書展、雜志、報刊上看到他的書法作品:筆性純熟,氣足力健,線條圓厚飽滿,古樸中蘊含活潑、飄逸、流動之美感。一如他的為人,憨厚中不失豪放,樸素中不乏大度,言談中爽快直率,舉止間盡顯灑脫,留給我的是揮之不去的印象。

              書法亦稱之為“書道”!暗馈钡谋拘允亲匀。在中國傳統哲學中,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,“道”都是處在最高境界的地位而備受推崇!按蟮乐梁啞,中國書法的高度抽象性,卻能產生形象的美感,這也是老子提出的“大象無形”的思想在書法藝術形式中的體現。進一步說,中國書法以簡約之形體、單純之一劃呈現出樸質素心、博雅至深的內涵,以一筆、一墨、一紙,穿越古今,遨游天地,構筑起中國人無比高大的精神空間,體現出自然、社會、歷史、民族、哲學、道德的復雜內涵,它“發天地之玄微,宣道義之蘊奧,繼往圣之絕學,開后覺之良心,功將禮樂同休,名與日月并曜”。這些可以從孔子的“志于道,據于德,依于仁,游于藝”中尋求解答。再說,古人對“藝”的審視,一直都是從社會倫理道德高度來評判藝術水準的高低。就書法而言,必須從簡單的“書寫技藝”的層面,超越到“道義”的精神層面,達到入化的理想人格之境。歷代大書家都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“以道事藝”,而不是“以技事藝”,即以“道”的精神去統攝表達技藝,從而去超越純粹的技術層面。清代思想家魏源有言:“形而下者謂之技,形而上者謂之藝;技進乎于藝,藝進乎于道”。那么,“技進乎道,藝通乎神”便印證了“道”之所在。

              “書雖小技,其精者亦通于道焉”,龐現軍可謂道中人。

              現軍,字耕夫,躬耕于硯田有三十載。其書法直追魏晉古風,受澤于“二王”,在“二王”帖學一脈下延伸到歷朝歷代各大家,如唐之顏真卿,宋之蘇軾、米芾,元之趙孟頫,明之董其昌等。他在經年累月,日復一日的心摹手追中,使自己的行草藝術不局限于某一家,亦不會偏離二王帖學之正脈。同時,他關注敦煌寫經、殘紙、簡牘以及漢魏碑版等,以此作為構筑自身藝術風格的突破口?v觀其書作來看,他臨帖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旨歸,即臨氣不臨形,善于巧妙地抓住書家書寫的總體藝術特征為己所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汲取魏晉書家典雅中和、流動妍美的韻致,研習筆法特征及書學理念,以遺貌取神的意臨來逆反古人,擺脫古人 ,使之成為一種創作形式。在他看來,“二王”是書法的最高境界,唐宋以降的書法均是發源于此。當然,更深的寓意尚不僅僅在此,而在于進一步追求一種“大道至簡”的極致。

              書法以用筆為上,以用墨為重,而結字亦須工,章法亦須妙,F軍在藝術創作上有自己明確且獨到的主張,其核心便是“氣”和“骨”。南朝畫家和繪畫理論家謝赫在《古畫品錄》中提到“六法”,“氣韻生動”和“骨法用筆”含括其間。由于對“氣”的全神貫注,現軍能統攬全局,不在細枝末節處作過多的雕琢,而是在揮毫落筆之際營造出連貫通暢的氣勢和寬博宏大的格局。至于“骨”,則主要體現在用筆的堅決和果敢方面。東晉衛夫人在《筆陣圖》中言:“善筆力者多骨,不善筆力者多肉”,F軍作書,崇尚古意,結體自然,懸腕回肘,中鋒平直,用筆直入平出而不受法度拘束,既有碑學之樸厚,亦有帖學之靈和。他不僅注重平動,注重使轉,注重提按,更善于調鋒,除卻因毫端中含墨多少而產生的粗細變化外,字形的安排和取勢也頗為講究。平穩也好,跌宕也罷,其作品并不以多變和奇險的姿態取勝,吸引和打動人之處在于氣勢的浩然磅礴和線條的堅韌挺拔,體現出一種對骨力的崇尚和追求,深得魏晉之味。在創作過程中,他既注重理性分析,又注重感性直覺;既講究意在筆先,又講究意在筆后。如其一幀用泥金紙書寫的行楷書鏡片《唐詩四首》,淡雅的韻致,精深的功力,似乎在不經意間被充溢著的書卷氣所感染;其行書橫幅《敲冰煮茗》,四個大字的上部分直入云霄,筆畫偃仰頓挫,字的下部分皆為空白,兩枚印款鈐至其中,一上一下擺布穩當,在視覺上張力無限;其草書條幅晏幾道的《清平樂》,中鋒行筆,筆勢連綿,但不作一味的圓轉,利用翻轉的用筆動作形成銳利的線形態,從而造就了瀟灑流暢中強烈的彈性特征,故其整體氣勢凝重渾厚,生澀老辣,力奪韻勝!稌V》說:“帶燥方潤,將濃遂枯”,是說書法除了在結體、章法、運筆上表達書法家的某種思想外,更多地要考慮在墨色變化中展現書法家情感起伏和心理狀態,F軍深諳此道。如其行草斗方黃庭堅詩《阮郎歸?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》,縱橫跌宕,飛騰跳躍,點如山墜,滴如雨驟,纖如絲毫,輕如云霧,通過字形的漫不經心和漲墨、枯筆、飛白的交相輝映,表達出一種璞玉渾金的藝術精神。這些作品有承襲,更多的是創造,是作者主觀精神在書作中的充分張揚,F軍如是說:“書法創作必須以傳統為基,尊重傳統,顛覆傳統的不是主流,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及諸多學養,在許多人那里與書法創作已不能同步!

              同步很難,尤其是思想上的同步。

              見過現軍的書法現場創作,可用“快”、“迅疾”、“利落”、“灑脫”來表達,這種能力體現在其對作品熟練的駕馭以及性情的率意流露上,看似無心而為,實則是憑借著深厚的功夫與蒙養。這使我想起莊子《養生主》里“庖丁解!钡墓适,文中講到重技不重道的“族庖”(技術低下之人)與“良庖”(技術一般之人),而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則是“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(符合音樂的節奏),合于《桑林》之舞(符合舞蹈的節拍),乃中《經首》之會(合乎曲的節奏旋律)”。這個故事意在表達“技”與“道”和“技進乎道”之理,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,順其自然,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大道境界。從有心到無心,從有意到無意,從有法到無法,有如佛家的“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”,完全地進入自由的境界,這是書畫家步入高境的標志,F軍以精妙的筆墨含道映物、觸靈通神,而這一切又是年復一年精研傳統的結果。一個藝術家理解和駕馭技法的過程,是人的心性和自然性不斷契合的過程,當這種契合達到親密無間之時,藝術家的心性與技法便與天地萬象連成一片,感同身受,這便是技進乎道的清凈無為境界,達到“通會之境”了。

              “書畫一理,畫者必知書”,現軍亦善畫。

              元代以后,文人畫占據主流,以書法筆法觀照繪畫的認識論很多,比如趙孟頫極力倡導“以書入畫”,楊維楨也持相同看法,認為“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,其畫法即書法所在”,F軍作畫,將筆法移入畫法,使畫意深邃,境界闊大。我認為,現軍是個特有想法的人,有“應物象形”的造型能力,有“經營位置”的構圖能力,亦有“隨類賦彩”的色彩感悟力。他的寫意花鳥得傳統文人畫之精髓,有青藤之縱橫奔放,有八大之蕭散清逸,有老缶之氣象崢嶸,有白石之天真浪漫!皻忭嵄居谟涡,神采生于用筆”,其得筆墨之處源在徐渭,流在缶翁,他左手陽光,右手倒影,左右采擷,兼收并蓄,那種出入于歷代大師藝術語言的創造,不盡是筆墨的現代思維對傳統思維的超越,更是“膽”的可貴,“境”的追求。

              中國畫以筆墨傳情。筆墨不僅具有造型之功用,而且承傳了文化的生命。書畫家藝術成就的高低在于對筆墨的駕馭,F軍強調非理性的無意識表達,他大膽運用濃墨、淡墨、濕墨、焦墨和破墨,極豐富地開拓墨在宣紙上的表現力,線的節奏也頗有情趣,F軍之畫,之所以生動傳神,之所以賞心悅目,關鍵在于其用筆靈活。圓潤的、厚重的、流暢的……老辣勁健的力度中姿媚躍出,那是飽含婀娜婉轉的靈潤;婉轉曲折的變化中渾樸稚拙,那是暗藏強勁雄渾的風骨。細觀他的畫,有的線盤旋回環,乃有屋漏痕之味;有的線一落千丈,濕而復干,有枯藤下垂之趣;有的線輕盈婉約,漫不經心,隨心所欲;有的線老辣蒼勁,力能扛鼎?傊,其用筆根據表現對象決定輕重疾徐,物象變,筆亦變,不刻板,不局促,不乖張,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也,F軍善于把握筆墨,筆與墨合之處是為氤氳,疏密、濃淡、留白,那是在不經意中盡顯功力。因此,花草樹藤不論是成叢成團,或密或疏,皆能得心應手。他以色代墨,以筆運色,或中鋒、側鋒、散鋒,或濃或淡,或積或破,真乃“元氣淋漓障猶濕”。觀整幅畫作,滿紙墨色,滿紙生動,呈現出的是筆線之美、墨韻之美、陽剛之美、天趣之美。在其扇面《牡丹圖》中,三朵牡丹花在疏枝密葉中競相綻放,火紅的花瓣以大筆概括,藤黃的花蕊點綴其間,扇面的右側留部分白,鈐朱泥小印一枚,不加任何色彩的修飾,樸素清新,明凈典雅,意境的“空靈”和顏色筆觸的“充實”,這是洋溢著鮮活的生命之態。

              因有書畫之基礎,現軍的紫砂陶刻更是錦上添花。他精通此好,并樂此不疲,件件紫砂器物的刻繪突顯其刀法穩健,布局嚴謹,筆筆清晰,字字雋永。章法上講究疏密穿插,線條鋒銳挺勁,宛若銀鉤;刀法上講究意多于法,強調在工穩中再現自然的情趣。我認為他從事紫砂陶刻是藝術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,他將自己人生深刻的哲學思想融入其中,在其思想基礎上確定審美取向。他承載的是一種文化精神,即對傳統書畫乃至陶刻創造性地發展,試圖創造出一種具有地道的“中國味”的紫砂作品。

              偶得閑暇之日,與現軍品茶論藝,見他始終保持著探討文化底蘊和生命深處的興趣,使我們全身心地去感受他的藝術,在誠摯地交流中能明顯地感受到那是藝術的與心靈的,文化的與民族的雙重融合。我認為,他的思想和筆墨,已遠遠地超越了他本人之范疇。尤其在當今書壇、畫壇直呼創新的語境下,現軍卻能夠深入中國書畫之本體,用筆墨去詮釋“道”的諸多理念,用書畫、陶刻對人生哲理作最曲折、最生動的表達,無疑對現當代紫砂陶刻的崛起具有文化反思和智慧啟迪?梢哉f,這是一個現代藝術家對人生、對社會的展望。我欣賞他,是因為他充滿著對生活的陽光感;我欣賞他,是欣賞哲學家難以表達出來的思考,把思想刻出來,讓智慧具有形狀。顯然,現軍作為一種個案,一種現象,在中國書畫向紫砂陶刻演進的過程中有著較為特殊的意義。這終究讓我覺得他的成功不是練筆的結果,而是思考的結果。他的藝術思想,有似于莊子《逍遙游》中的“北冥之魚”,當海動風起,飛往南冥之時,那南海就是一個廣袤而又天然的大地。
              
              (作者系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)

            [ 來源:漢晉堂 ]

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樱花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只有这精品99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
          1. <address id="3uz7j"></address>
              1. <small id="3uz7j"></small>

                    <listing id="3uz7j"><div id="3uz7j"></div></listing><small id="3uz7j"></small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