境
有 心 造 蘊 真 習 靜
——品讀陳偉的書法藝術
張六弢
書法是一門心靈的藝術,一幅好的作品不但要感人,還要讓人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,精神得以升華。這就要求書法家在掌握高度嫻熟的技法基礎上,修養高尚的品格和深廣的內蘊。用常人不能忍受的磨煉,感悟自身真實的內心!凹嫘酿B術”、“研閱窮照”,使書法作品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,線條、點畫、筆墨奇妙藏真,韻味盎然。陳偉于“二王”、顏真卿、蘇東坡、黃山谷用功頗勤,對黃道周、王鐸等明清諸大家精品也常常心摩手追,他是十分重視從傳統中汲取養分的。他認為師法古人卻不囿于既定之法,兼取古法為己所用,獨造心境,蘊真習靜。所以陳偉兄的書法,不屬于龍飛鳳舞,恣意激越的藝術觀賞性很強的那一種,但他的作品卻自然清新,書卷氣極濃。
陳偉老弟和我乃舊交,平時兄弟相聚也并不僅僅因為書法上的投緣,更多的是佩服他好學敏求的學習姿態。他在看任何藝術展覽時都很認真,總是一個人默默地端詳審視著每一件作品,會提出很多問題以期交流,我在外面的很多書友同道因此也都成為他的摯友。記得陳偉還在城北小學工作的時候,他就告訴我,白天認真緊張的工作,晚上還要夜辦公,寫字的時間基本在中午或晚上九點以后。那時,他和幾個青年教師同住在一個由半間教室隔開的簡樸的宿舍里,練字的書桌就緊挨著床,是用兩張不大的課桌拼成的,上面鋪了一塊大軍毯,邊上放滿了各種字帖和毛邊紙。此情此景,至今回想倍感清新,莘莘學子,眷眷之情一覽無遺。多年來,埋頭耕耘,潛心研究,從不懈怠。陳偉于書法之道,不求聞達,不問收獲,以“虛靜”之心境,讓精神和意向蘊涵于筆墨之中,升華了生命的質量。確實,好的藝術也是表現人生、凈化人性、提高人生境界的一種形式。
陳偉為人謙和,重友情,講藝德。每有新作,必前往師友處虛心求教。在眾多書體中,他獨愛行草書,洗練的線條,清雅的氣息,賞之如沐清風,如飲甘泉。偶爾,還會發現他的一些行草書作品是興之所至,直抒胸臆,所以常常是揮毫點灑,奮筆立就。也許因此,便有那種云煙滿紙從天落的筆墨氣韻,那種無意為佳乃更佳的意趣,正所謂“涉筆成雅趣,逸筆草草也從容”。陳偉的書法之所以“逸筆清雅”,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書法的深刻理解和潛心研究的基礎上的,是來源于傳統,又能厚積薄發的逸筆從容。這和那些摒棄傳統、荒率流俗、不注重文化修為、自以為是的所謂的“書法家”所不能類比的。
陳偉在宜興網陽羨書畫板塊的網名為“傳統就好”, 這是他心境的表露和對藝術、對生活的感悟。他一直認為,不管是書法藝術也還是其他藝術門類,只有扎根、堅守傳統經典,才能提高作品主體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,才能有所創新,否則就是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
多年來,陳偉不僅堅守傳統,而且轉益多師,他十分重視“字外功夫”的磨練。工作之余,他博覽群書、愛打乒乓、研究紫砂、鑒賞紅木……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。因此,陳偉觸類旁通,追求藝術境界的互融。清人張問陶的詩里曾寫道:“天籟自鳴天趣足,好詩不過近人情!薄白秩缙淙、書如其情”,我們從陳偉的書法創作上已經非常清晰的看到了這種表達,也享受著他的每一件藝術品所帶給我們的愉悅。憑著對書法藝術的摯愛、探索與追求,我堅信,陳偉在書法上定會有更大的突破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,這恐怕就是陳偉兄一直要追求的境界。
六弢于江蘇省書法院
(作者系江蘇省書法院創作部主任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陳偉,1968年生,江蘇宜興人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無錫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、行草委員會副主任,宜興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,宜興市書法院副院長。作品五次入展由中國書協舉辦的******書展,并多次在全國性書法大展賽中獲一、二等獎,書法作品及文章發表于《中國書法》等專業報刊,作品被吉林省圖書館、無錫博物院等十多家文博單位及個人收藏!稌ㄋ囆g》、《江蘇教育》雜志曾作專題介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