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云祥:藝術這朵祥云向云祥飄來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走 近
江 云 祥
陳傳席
我天天看畫太多了,看的都不想看了,剛才看江云祥的畫,兩句話:一,真的不錯。這不是說應酬,發自內心的絕對不錯。二,典型的江南文人畫的畫。文人畫,很典型的江南文人,淡淡的、雅雅的、靜靜的。三,知古而有自己。這三條是我對他總的評價。
繪畫我們可以粗略地分成幾種。有一種畫家,尤其是院校出來的,他的畫專門出來展出,畫的確實不錯。舉個例子幾個畫家,王迎春、楊力舟兩口子。畫的不錯,但是他們隨便來兩筆就不行了。當然不可否定,國家大型博物館里面必須有他們的畫。第二種是沒文化。沒文化又分兩種,一種就是真的沒文化;第二有點藝術性,也確實多元文化,但是賣畫的發展不會太好;第三種就是怡然自得。這種怡然自得的繪畫又分兩種;一種像黃賓虹,傅抱石就不是,傅抱石他是以生命來畫藝術,黃賓虹是以藝術養生命,這倆是不一樣。還有一種就是靜,畫來養靜。江云祥是自娛自樂中用畫來養靜的一類,他這種畫現在不多了。因為現在的畫總想趕緊參加全國美展,趕緊賣幾個小錢,他的畫也許能賣錢,但是他不是朝這個方面發展,所以畫的確實不錯,相當好。當代沒有大師,歷史上相當好的畫也非常少,我覺得他的畫已經相當不錯。第二個方面,繪畫分學院派和傳統派。學院派畫畫寫生。如果一開始就寫生不要臨摹,從理論上講,臨摹的繪畫臨摹誰像誰,從理論上講,一開始就到大自然寫生肯定是一個人一個風格,但事實有時候和理論相反。臨摹我們看黃賓虹畫,齊白石畫,都是臨摹一家,應該畫一模一樣,各家有各家的風格。反過來看學院派的,一開始寫生,畫石膏像,到大自然,帶學生到山上去。跑到云南去畫,跑到山西去畫,但是學生畫的千篇一律,畫人物、畫山水千篇一律,我的理論有問題了。還要提一個問題,以前有個畫家,他自己小學畢業,沒上過大學,文藝修養非常高,他就是理論家。后來他招生的時候,五年招27個學生,南師大也是,一年招27個學生,三個班,一年9個人,把27個人分成三班。一班就是臨摹,進校就是臨摹一直到畢業,不允許寫生;一個班不讓臨摹,天天畫真山真水畫真人;第三個班既臨摹一點也寫生一點。后來畢業創作,不能臨摹。一般應該說是寫生的水平最高,造型能力也強,畫也最好。寫生班不會畫畫。臨摹一班,想畫就畫出來了,也不寫生就腦子想,杜撰出來的水平最高。
我看江云祥的繪畫不是從學院派當中出來的,他是從臨摹傳統來的。但是臨摹傳統得懂,不懂不行。比如吳冠中是懂藝術,他搞形式美,但是他不懂傳統,后來寫的字多惡心人,畫個山像山,畫個石頭像石頭,等于把馬腳都露出來了。他繪畫當中有傳統,但是懂藝術的人未必懂傳統,懂傳統得人未必懂藝術。中國傳統是很了不起的,外國的一般國家和一般畫廊,他不理解這些手法,不理解他就說不好。實際上外國第一流的大畫家、理論家,都對中國畫崇拜的五體投地。畢加索臨摹齊白石20本畫,德國有一個油畫家畫的相當好,大家都問:你這個是從哪得來的?他說我需要黃賓虹。但是黃賓虹的畫在中國有多少畫家能理解呢?我相信他不理解。但第一流的畫家就是不理解,他能感受到很好。外國的畫我們也未必懂,我們也能感受到好。其他對油畫你又了解多少?
江云祥的繪畫是傳統的一路,他懂傳統,而且不是一般懂傳統。但是他也有自己,因為畫家有自己的個性。我經常講,畫畫,一個技術,四個標準。畫里面一定要有那股氣,氣里邊一定要有清氣,沒有這一股清氣,就不要畫畫,這是技術,這個技術是天生的;后生的部分就是多讀書,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,可以增加儒氣。四個標準:第一條有基礎,畫家技術,功力是技術的升華;第二個是個人特色,你看自己的東西不錯,有技術老師畫那套也不行;第三個是審美,給人美的感覺那里邊學問很大,不講了,多美。俗人有俗人的美,雅人有雅人的美,當然我們有文化的美,這個畫文人看了很高雅,不是商品畫;第四條是社會公認。后邊兩條對前面兩條的約束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云 祥
與 他 的 書 畫
吳冠南
這世間最難做到的是,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,能夠幾十年如一日,堅持始終如一的態度,無論在什么境遇下都不改初衷,并且能夠不斷探索,時時進取,這種精神的確是非?少F的。江云祥就是持有這種精神的畫家。在他的生活里,他似乎可以沒有一切,但絕對不可以沒有繪畫。我看世上很少有人會對書畫持有如此虔誠和執著的本心。
幾十年我幾乎是看著他一步一步在畫道上走過來的。長期的艱辛的跋涉,而且他這種跋涉完全是在遵循傳統藝術文學性,書寫性等規律的前提之下進行的,他走的是一條中國書畫傳統方法正道。所以其難度遠比現代大多數素描速寫加色彩式的所謂創作,在文化性和哲理性上要玄奧深邃了許多許多。其實這才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精神實質所在。黑格爾講:“藝術屬于心靈的絕對領域,因此它在內容上和專門意義的宗教處在同一個基礎上”。是的,繪畫如同佛門修行,也需要“戒、定、慧”。無論佛道、畫道,都需要經歷透徹深入的悟道、悟理、悟自然、悟生命這個極其重要的過程。作為一個畫家則更需要極其嚴格的修心、修身、修筆墨這樣一個艱辛的過程。
云祥通過幾十年的追求與探索,其作品無論書法也好,畫也好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純度。他的人物畫大體有粗、細兩種風格。粗者曠達豪放,細者恬靜安詳。這也正好表達了其本人外靜內動的個性本質。所以古人講“畫如其人”是有道理的。對于一個畫家來說,能否充分表達自我心性,是決定成敗的決定性因素。
云祥,祥云。藝術這朵祥云已然向云祥飄來。但是對于一個年近花甲的人來講,畫道的許多哲理,如何進一步領悟和通透是從今往后最為要緊的功課。畫道說穿了就是修為。修為是讀書、思考、研究和探索。所以思考永遠比動手重要得多。我們知道吳昌碩五十學畫,齊白石七十變法。因此六十歲左右真的是人生與藝術道路上,需要十分認真對付的一個節點?傊L畫不是以技術為目的,技術只是繪畫的手段。而繪畫的目的則是綜合修為之后真實的自我心語表達。希望云祥持之以恒把握好這個關鍵節點,努力走向書畫道路上的更高境界。
晨起寫此,與云祥共勉。
2015年10月15日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|